整理師秘訣必學!5 大收納技巧讓你的家瞬間變整潔
- Loi Zellda
- 5月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當你打開衣櫃、廚房或客廳,每次都覺得「怎麼還是這麼亂」,問題往往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你還沒用對方法。
今天這篇就要教你,專業整理師都在用的——5 大收納技巧,不需要裝潢、不用花大錢,立刻讓你的家看起來更整齊、住起來更舒服!
🧠 整理師秘訣必學!5 大收納技巧讓你的家瞬間變整潔
1. 使用「分類原則」,收納才有邏輯可循
最根本的錯誤就是:東西沒分類就收進去了。
無論是書籍、衣物、餐具還是生活雜物,專業整理師一定會先做的第一件事是——分類。
為什麼要分類?
因為人類記憶空間有限,當你把不相干的東西收在一起(例如把信件跟文具塞在同一個抽屜),你的腦袋會無法建立「物品對應位置」的邏輯,久而久之,每次找東西都像在挖寶。
怎麼做分類?
🔹 按功能分類(文具 vs 藥品)
🔹 按場景分類(浴室用品 vs 出門用品)
🔹 按人物分類(媽媽的 vs 孩子的)
實戰範例:台北一對年輕夫妻靠這個原則,把雜亂的多功能房變成有三區用途:書房 / 更衣室 / 玩具收納區。房間沒變大,但視覺清爽一倍以上。
2. 善用「同類收納」與「集中收納」
分類完,下一步是讓東西「待在一起」。
很多人收納是「哪裡有空位就塞哪裡」,結果同一種東西分散在 4、5 個地方。
這種狀況會導致:
📌 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(買重複)
📌 每次找東西都要翻遍整個家
📌 無法建立穩定的收納習慣
整理師的建議:
🗂 同一類東西放在同一區域,例如所有文具都放書桌區,所有耳機都集中在櫃子某一格;再進一步用收納盒、隔板將它們「分門別類」整齊排好。
加分小技巧:用「分類籃」加「標籤機」做標記,每次使用完就知道要放回哪裡,超好養成習慣!
3. 打造「高頻取用區」vs「低頻收納區」
收納不只是堆東西,更是根據使用頻率來設計動線。
什麼是「高頻」?每天會碰到的、常用的東西。
例如:牙刷、手機充電線、錢包、外出口罩。
什麼是「低頻」?季節性、應急用、備品。
例如:冬季棉被、備用電池、旅行包。
整理師會怎麼做?
✔️ 高頻物品放在「眼睛~腰部」的高度,拿取最順手
✔️ 低頻物品放在「腳邊或頂部」,不干擾日常使用
✔️ 非常低頻(1 年用不到 2 次)考慮放儲藏間,甚至淘汰
真實案例:一位新竹媽媽把孩子每天要用的文具+紙張集中在書桌旁「高頻抽屜」,每次寫作業都不用再跑來跑去,孩子自動自發整理超有成就感!
4. 運用「收納工具」,讓雜物有家可回
光是「收」不夠,還要「收得巧」。
你有沒有發現,沒有收納盒的櫃子,一開門就一團亂?這就是缺乏「區隔」與「邊界感」。
整理師常用的收納工具:
📦 抽屜收納盒 → 分隔小物(電池、髮飾、文具)
🧺 布製分類籃 → 衣物、玩具、日用品分類好清楚
🪟 透明塑膠箱 → 一眼看見內容物,避免重複購買
📛 標籤機 → 幫助家人快速找東西,也方便歸位
特別提醒:
🧠 工具只是輔助,不是越多越好。收納前要先「減量」,再決定用什麼收得最剛好。
5. 建立「每日 5 分鐘整理習慣」
收納不是一次做完就永遠整齊,而是靠習慣維持。
你會發現,真正乾淨的家,並不是每天掃地拖地,而是每天都有做「一點點小整理」的人在默默維護。
整理師推薦方法:
🔁 每天睡前花 5 分鐘,把東西歸位
🔁 養成「一用完就放回原位」的反射動作
🔁 用「倒數計時法」(手機計時器)激勵自己整理小區域
這個習慣一旦養成,家裡就不會有「積到不得不大掃除」的恐怖時刻,而是每天都維持 80 分的整潔,輕鬆又自在。
🎯 結語:整理不難,只要你先選對方法開始
整齊的家不是靠努力撐出來的,而是靠系統性設計+好習慣撐出來的。
從分類開始,運用收納邏輯、工具與動線,再加上簡單的每日維護,這 5 大技巧就是你打造舒適生活空間的超強秘訣!
今天你最想從哪一個技巧開始實行呢?留言跟我分享,也可以 tag 一位總是找不到遙控器的朋友,讓他也一起學起來 😄
留言